发布时间:2025-03-10 14:31:41 阅读:3766
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市场需求萎缩、成本攀升、竞争加剧等问题让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充满挑战。与此同时,全球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也面临着信息不对称、资源限制、贸易壁垒等多重困境。为了帮助中小企业突破困境,青岛市政协委员、康福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平提出了关于支持青岛品牌抱团出海,拓展海外市场的提案,旨在通过品牌的力量,实现协同发展,助力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破局:品牌抱团出海
薛平调研发现,传统的出口模式大多以原料出口和代工生产为主,缺乏以品牌为战略的出口市场渠道。他认为,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品牌抱团出海”,企业可以共享资源、优势互补,降低运营成本,形成更强大的产业集群和品牌合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的企业竞争时更具优势。
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贸易政策的调整、汇率的波动、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等,都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薛平认为,当“大小品牌”抱团出海时,企业可以共同应对这些挑战。“比如,企业可以联合聘请专业的国际法律团队,应对海外的法律纠纷;共同研究国际市场动态,制定应对策略,从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国际市场的惊涛骇浪中稳扎稳打。”
谋篇:政协委员多渠道解题
薛平委员从多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涵盖了资源整合、产业协同、文化传播和社会就业等方面,旨在为品牌出海项目的落地及推广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在资源整合层面,薛平指出,不同的中小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海外市场渠道、信息来源等方面各有优势,而不同品牌在海外的影响力、知名度和口碑也有所不同。通过“品牌抱团出海”,企业间可以共享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降低运营成本,形成更强大的产业集群和品牌合力;在产业协同层面,薛平强调,“大小品牌”抱团出海可以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在海外市场的布局。
在文化传播层面,薛平委员建议提升软实力,促进文化融合。“‘品牌抱团’出海能够将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了解和认同,提升本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同时,在海外市场的运营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品牌之间以及品牌与当地文化之间会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创造出更加多元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丰富全球文化的多样性。”
在薛平看来,“品牌抱团”出海需要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生产基地、销售渠道等,这将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包括管理、生产、销售、研发等各个领域,缓解国内就业压力。此外,品牌出海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物流、金融、咨询、广告等,这些产业的繁荣将进一步创造大量的间接就业机会,对稳定社会就业形势发挥积极作用。
落地:青岛品牌亮相世界舞台
薛平的提案受到了市发展改革委以及市民营经济局等部门的重视,在多部门协同推动下,青岛品牌正频频亮相世界舞台。企业出海潮强劲,涵盖智能家电、轮胎等多元产业,布局东南亚、非洲等地,展现智能化、高端化特点,提升青岛产业全球竞争力。
例如,在智能家电领域,海尔与海信的海外布局尤为引人注目。海尔在泰国的工业园项目,是海尔空调产业最大的海外制造基地,不仅巩固了海尔在东南亚乃至全球空调市场的领先地位,也为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树立了新的标杆。而海信则在埃及建立电视工厂,这是继海信首家海外工厂“南非工业园”后,海信在非洲建立的第二家大型制造工厂,展现了海信全球化战略的深度与广度。
如何为优势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出海’助力?”在反复论证这一想法后,市贸促会在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出展方式——以“青岛优品”的统一形象设计,为组成“联合舰队”参加专业展的青岛中小企业进行展台搭建,提升青岛企业和品牌的整体露出。2024年年初,市贸促会制定了2024年国际市场开拓计划,筛选优质境外展会项目150个,多措并举支持企业“出海”抢订单。在今年印发的《青岛市推进对外贸易稳增提质若干措施》也明确提出,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对企业参加境外货物贸易类展览会实际发生的展位费给予补助,为企业商务人员出入境提供便利。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品牌抱团出海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国家软实力、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相信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青岛品牌将在国际市场上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